瓜头鲸(学名:Peponocephala electra),其特征与侏虎鲸属基本相似,但牙齿的数目较多,每侧的上、下颌均在20-26枚之间,脊椎骨的数目也比较多,大约有80枚左右。没有喙,从吻端起头部逐渐膨大。从上面看,吻端较尖。鳍肢的长度大约为体长的1/5,略微向后屈,末端较尖。背鳍为三角形,位于身体的中部,向后屈。尾鳍的宽度约为体长的1/4。体色为黑灰色,腹面略淡。上、下唇及肛门、生殖裂的周围均为淡色,眼周围为暗色,喉部有白斑,脐部的前面有淡色斑,两个鳍肢之间有锚形的淡色斑。前3个颈椎愈合。体长可达2.75米,最大体重为275kg。
1、形态特征
瓜头鲸拥有相当粗壮的身体,其身体的两端明显变细。头小,嘴喙很小甚至没有嘴喙,圆润的额隆以约45度的角度向下倾斜,根据目击角度的不同,它们的头可能看起来像三角形或圆锥形,而较老的个体则稍微会呈现球形。高大、尖锐的镰刀状背鳍位于背部中间,其胸鳍偏长且逐渐变细。一度因“有许多牙齿的黑鲸”而为人所知,瓜头鲸上下颚各有20到26对牙。整体而言,除了其暗灰或白色多变的腹部图案,以及浅灰、粉红或白色的嘴唇外,瓜头鲸的身体几乎完全是暗灰或黑色。在光线充足的近距离检视,其头部、背部以及两侧的花纹极为复杂,而身体背部中央不甚明显的暗色“披肩”会向下延伸至体侧,而脸部两侧则有2块如面具般的黑色区块。
2、生活习性
瓜头鲸是一种群居性极强的鲸类,它们经常以数百甚至超过1000只的族群量出现,且鲸群中尚包括许多其迁移和活动都一致的小群组,从数百只一同搁浅的瓜头鲸便可知道鲸群中个体间存在着强而有力的社会链结。迁移中的群体会溅起大量水花,紧密相连的队伍往往以低角度突破水面并在其头前推出新月状的水纹,它们偶尔会在经过的船只前船首乘浪。瓜头鲸和沙捞越海豚间存在着强而稳定的关系,在大多数例子中,瓜头鲸经常在沙捞越海豚群体的周围或尾随其后,有时也会和糙齿海豚靠近。
作为一个大洋性的深海域物种,瓜头鲸全然以远洋的鱼类、乌贼,偶尔以甲壳类动物为食。它们的许多猎物生活在最深1500米的海中,多数人也认为瓜头鲸至少偶尔会到相当深的海中捕食。
3、分布范围
瓜头鲸是泛热带大洋性鲸类,主要分布于南北纬20度间的水域。然而,或许是因为随着暖流而迷失,也偶尔发现于温带海域中。瓜头鲸常见于菲律宾海域,尤其是靠近宿务岛这样大陆棚区较窄的深水海域,就常发现它们出现在近岸区。其他瓜头鲸常出现的区域包括夏威夷群岛、南太平洋的土阿莫土和马克萨斯群岛、澳洲东岸外海、西北墨西哥湾以及整个赤道太平洋水域。瓜头鲸在我国见于台湾的苏澳、东港附近海域。
主要分布国家和地区:美属萨摩亚、安圭拉岛、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岛、澳大利亚、巴哈马群岛、孟加拉国、巴巴多斯、伯利兹、贝宁、百慕大、巴西、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喀麦隆、开曼群岛、可可岛、哥伦比亚、 刚果、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古巴、吉布提、多米尼加岛、厄瓜多尔、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斐济、法国(迁入)、法属圭亚那、法属波利尼西亚、加蓬、冈比亚、加纳、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关岛、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牙买加、日本、肯尼亚、基里巴斯、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岛、毛里塔尼亚、马约特岛、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摩洛哥(迁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瑙鲁、荷属安的列斯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尼加拉瓜、尼日利亚、纽埃岛、北马里亚纳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波多黎各、皮特克恩、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新加坡、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斯里兰卡、苏里南、中国台湾、坦桑尼亚、泰国、东帝汶、多哥、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美国、瓦努阿图、委内瑞拉、越南、维尔京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沃利斯和富图纳群岛、西撒哈拉、也门。
4、繁殖方式
瓜头鲸的生殖状况鲜为人知,而大量搁浅的案例就成了可靠资讯的唯一来源。其妊娠期可能会持续一年,尚无理由可以确认它们的生殖是季节性的。
生育高峰期或在低维度的早春或在高维度的七、八月份,似乎全年可生育,数据尚不确定。最长妊娠期未知,可能在12个月左右。初生仔鲸体长约1m以下,约重10-15公斤,平均重12公斤。据估,两性约4岁时进入性成熟期。双亲对幼鲸的抚育习惯未知,一般假定雌鲸照顾幼鲸直至成年。像其他鲸类一样,初生瓜头鲸有即刻游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