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长繁殖
鱼螈生长缓慢,在饲养条件下每年平均增长3cm。雌体全长35cm左右成熟,4-5月在溪边水平面上作 径约10 cm的穴,产卵其间;卵数30个左右;卵径8mm,外包胶囊,胶囊一端延长成丝,卵由胶囊的丝缠绕成团,雌体卷于卵团周围以保护之。孵化后幼体即进入水中,藏于水底卵石之下,有时亦游至水面呼吸,比成体活动敏捷,起初取食藻类等浮游生物,逐渐捕食水生无脊椎动物;生长期相当长,全长达18cm始变态为成体,成体只捕食蚯蚓,在饲养情况下拒食其它任何食料。
1980年6月广西医学院生物教研室开始对16条100~160 mm的幼体进行饲养,1981年5月有5条相继完成变态,饲养过程中部分由于病害(病因未明)死亡,剩下幼体3条和成体6条,尚未达成熟产卵。
2、致危因素
鱼螈长期以来不为群众所了解,且传说芋苗蛇很毒,咬后没有药治,若吃了它连骨头都被化掉,所以过去 没有人当作食品等资源加以杀害。近年来由于生态失调和人类的滥捕杀害,鱼螈的天敌(龟、鳖、蛇、鹭等)大量地缩减,故对鱼螈的威胁也不大。主要是人口迅速增长,耕地严重的缺乏,农民极力向山地开荒,大量毁灭森林;各地林场把原始水源林代以针叶的杉、松树林和农作物,断绝土壤腐植质的来源,致使溪旁的坭土贫瘠,蚯蚓不易繁殖,间接影响鱼螈生存;开荒之地引起水土流失,大雨来临,山洪暴发,一面把溪旁肥沃土壤冲走,一面替以山上流来的沙石,这样就直接摧毁鱼螈的栖所。近年来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天雨使化肥、农药流入溪中,水里的幼体立刻死亡,农药随溪水上涨淹没溪边隧道,成体也就遭到毒杀。森林毁灭引起干旱也是要因。